創造親子快樂分享的時光

「分享」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思索的經驗,因為在親子分享中,許多生命的連結、情感的澄清及知識、資訊的交流,都充分地達成,讓許多家庭中必然會面臨的所謂青少年問題,都已經煙消雲散、消弭大半。所以把握和孩子分享、對話的機會,甚至在家裡創造出例行、定期的分享機制與文化,讓親子都享受分享、都喜歡分享,並且快樂地分享。

需要父母誘導和示好

一、分享是自小和孩子一起養成的習慣

如何誘導孩子分享的意願呢?「分享」是一種行為模式,所以必須有一段養成、陶冶的過程。當孩子小的時候,語言、認知能力有限,加上情感表達比較「弱勢」,如果父母太過於急切、權威,總是要孩子立即按父母心意來回答,孩子很可能會因為害怕、驚恐或不知如何回答,以致支支吾吾;一旦遭到斥責,更可能以沈默保護自己,導致更多的責罵怒吼,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,逼使孩子更加沈默,雖然孩子長大了,畢竟互動模式已經養成,最後終究戕傷了親子溝通、分享之道,這是非常不值得的。

二、先表示「愛」,就能有分享的好土壤

每個人總有自己的情緒週期,因此心情難免有起伏,所以分享若要開花結果,一定要先有沃土,那就是「要先表達愛」。透過愛的表達,親子之間會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愛的、被接納的,孩子會覺得父母是願意支持我的,父母也會覺得孩子是貼心的,雙方自然容易進入分享的氣氛中,而形成善性循環,就會往無所不談、傾心吐意的互動模式發展。

我每次和孩子接觸,第一件事就是問他們好不好?今天在學校開心嗎?有什麼趣聞或「大事件」嗎?孩子也常回問我「爸,你在哪裡?」、「爸,你要早點回來喔!」濃蜜溫馨的親情洋溢其中,即便話語中仍有出於父母口中的「教導」之詞,與孩子青少年階段必然的「自以為」並稍帶點「代溝」的用語,但親子間的分享卻是流暢無礙,一步步建立起美好的心靈橋樑。

父母主動與把握機會

三、父母要主動營造分享的環境與時空條件

許多「傳統」的父母,因著上一代遺傳下來的經驗,總會在孩子面前「端」著一個架子,使孩子感到壓力,孩子自然躲得遠遠的,所以親子間互動少,「分享」也就成為難以達成的美夢。

其實大人應當發揮「帶動」的力量,因為大人有權、有錢,如果父母想明白了,只要稍微用點心,是很能夠經營出美好的親子關係的。記得當孩子幼小時,我就決心經營親子間甜蜜的分享氛圍,於是開始主動「親近」孩子,例如我會盡可能去接孩子放學,然後和他們去校園走走、吃吃事先預備的點心,在跑跳活動間,和孩子開始對話、分享,試著扮演一個引導者、傾聽者,以及最好的朋友,然後你會發現孩子們也逐漸喜歡這種感覺,因為他們一看見你來,會又蹦又跳、興奮的很,然後大手牽小手,在時間的流逝中,親子間分享的儀式與習慣也一點一滴地養成,這將是親子間最好的祝福,因為這會延續一生之久,並且延續到下一代,世代傳襲。

之後孩子大了,我發現其實規則是一樣的,只是內容稍微改變,國小時我開始帶他們打籃球與畫畫,兒子喜歡籃球、女兒喜歡唱歌,藉著聊聊有興趣的事,我發覺親子間可以分享的事真是不勝枚舉。所以只要用點心、加上保有「赤子之心」,自然和孩子間的分享會水到渠成,並且讓自己也樂在其中。

四、每次的分享都是為了下一次的分享

許多人一定會發現,一旦分享有點疙瘩,下一次分享起來就會備覺彆扭與隔閡,因為每次分享都是一個機會,但也是一個危機,所以一定要「放心思」進去,有些父母比較粗心,總是率性而為,以致任意破壞親子和諧,不放在心上。但多日之寒,也會使冰凍三尺,一定要重視每次的分享,別耍權威、也別跟著感覺走,反倒要用細心、耐性及智慧來經營親子的分享,透過每次的凝聚帶出下次更合一的關係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