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安親班教養文章 (3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小孩是「省話一哥」,問他任何事情都回答「還好」。到底該怎麼開口與孩子聊天?只要簡單3步驟,就能增加親子親密互動,讓孩子願意與你聊心事。

每個父母都盼望成為孩子的避風港,替孩子解決問題,也一同分享生活。但是隨著孩子長大,出現許多「省話一哥」。可能面對同學會滔滔不絕,但是一回到家,問到學校近況,經常一句「還好」便結束了,令父母非常挫折。其實,親子互動也需要花時間培養,「破冰」不只是與陌生人打開話閘子的工具,有時候也適用於親子互動。尤其晚上大家回到家,小孩上了一天的課,疲憊程度與大人上了一天的班不相上下,如果還要硬逼著聊天,也很難不敷衍。因此,彰化縣土庫國小老師林怡辰提出3大法寶,若是小孩不知道該分享什麼,家長也可以善用三步驟,引導孩子,提供親子互動的新妙招。

步驟一:放下情緒,轉換心情

下班回到家,爸媽自己要先淨空情緒,放下辦公室一整天的烏雲瘴氣,放鬆面對家人。建議爸媽可以善用一些方法、儀式,提醒自己回到家了,別再浸淫在上班的情緒裡。像是洗澡便是個有效放鬆身心的方法,或是先和孩子玩一些小遊戲、看一部輕鬆的電視節目等,協助雙方轉換心情。

步驟二:營造開放、安全的環境

很多小孩不願意說話,是因為「說了也沒用」,或是「說了反而被罵」等先前的經驗讓孩子決定「沈默是金」。因此,林怡辰建議,大人要先讓孩子感到安心,知道把話說出來不會被處罰。譬如大人可以自己先開口聊工作上的趣事、同事互動,或是一些希望家人幫忙想辦法的難題等,建立孩子的信心,也營造一個安心說話的情境。

步驟三:是非題、選擇題、填空題的引導

不愛說話的孩子經常是悶在心裡不想說,而非真的沒情緒。因此如何表達情緒也需要學習。林怡辰也建議可以循序漸進,善用是非題、選擇題、填空題引導,等到孩子有回應,再下一個問題。舉例來說,「你是不是心情不好?」(是非題)、「是在學校發生不開心的事情,還是安親班?」(選擇題)、「發生什麼事了呢?」(填空題)。

良好的親子互動並非從天而降,父母也需要經營,重要的是,保持一顆開放的心,隨時歡迎溝通,相信孩子便會感受到父母的關心,願意與父母聊心事。

資料來源: 《親子天下》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小孩是「省話一哥」,問他任何事情都回答「還好」。到底該怎麼開口與孩子聊天?只要簡單3步驟,就能增加親子親密互動,讓孩子願意與你聊心事。

每個父母都盼望成為孩子的避風港,替孩子解決問題,也一同分享生活。但是隨著孩子長大,出現許多「省話一哥」。可能面對同學會滔滔不絕,但是一回到家,問到學校近況,經常一句「還好」便結束了,令父母非常挫折。其實,親子互動也需要花時間培養,「破冰」不只是與陌生人打開話閘子的工具,有時候也適用於親子互動。尤其晚上大家回到家,小孩上了一天的課,疲憊程度與大人上了一天的班不相上下,如果還要硬逼著聊天,也很難不敷衍。因此,彰化縣土庫國小老師林怡辰提出3大法寶,若是小孩不知道該分享什麼,家長也可以善用三步驟,引導孩子,提供親子互動的新妙招。

步驟一:放下情緒,轉換心情

下班回到家,爸媽自己要先淨空情緒,放下辦公室一整天的烏雲瘴氣,放鬆面對家人。建議爸媽可以善用一些方法、儀式,提醒自己回到家了,別再浸淫在上班的情緒裡。像是洗澡便是個有效放鬆身心的方法,或是先和孩子玩一些小遊戲、看一部輕鬆的電視節目等,協助雙方轉換心情。

步驟二:營造開放、安全的環境

很多小孩不願意說話,是因為「說了也沒用」,或是「說了反而被罵」等先前的經驗讓孩子決定「沈默是金」。因此,林怡辰建議,大人要先讓孩子感到安心,知道把話說出來不會被處罰。譬如大人可以自己先開口聊工作上的趣事、同事互動,或是一些希望家人幫忙想辦法的難題等,建立孩子的信心,也營造一個安心說話的情境。

步驟三:是非題、選擇題、填空題的引導

不愛說話的孩子經常是悶在心裡不想說,而非真的沒情緒。因此如何表達情緒也需要學習。林怡辰也建議可以循序漸進,善用是非題、選擇題、填空題引導,等到孩子有回應,再下一個問題。舉例來說,「你是不是心情不好?」(是非題)、「是在學校發生不開心的事情,還是安親班?」(選擇題)、「發生什麼事了呢?」(填空題)。

良好的親子互動並非從天而降,父母也需要經營,重要的是,保持一顆開放的心,隨時歡迎溝通,相信孩子便會感受到父母的關心,願意與父母聊心事。

資料來源: 《親子天下》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一次我的病人帶著她5歲的小男孩來看門診,她跟小孩說:「寶貝啊!我跟醫師講幾句話就好,你先出去等我。」我奉勸她不要叫小孩「寶貝」,她就是這樣回我:「為什麼不能叫,小孩本來就是寶貝啊!」「可是等他長大了、離家讀書,職場工作了,誰會把他當寶貝呢?到時他怎麼適應?」很多媽媽們一定覺得我太嚴苛,不過才5歲的小孩,離上班工作搞不好還20年呢?要疼當然是趁現在啊!那讓我來講一個寶貝被養了20年的故事。

寶貝的身後有一個過度疼愛的媽媽「寶貝啊!起床啦!要去上幼兒園啦!」「嗚!嗯」這個5 歲的小男孩翻了個身,繼續睡。

這時也才早上8點半,幼兒園就在住家樓下的一樓,心疼她寶貝的媽媽怕他沒睡足,就再等半個小時吧!「寶貝啊!起床啦!該上幼兒園啦!要遲到啦!」照理說已經9點,早遲到了。

「寶貝啊!起床啦!10點了,大家都在唱歌了。」1個小時之後。等到寶貝真的去到樓下幼兒園,大概都要到早上11點。寶貝起床戲碼,幾乎每天都上演,一演演了兩年,寒暑假跟國定例假日休息。

小學離家也很近,除了跟校友會會長的女兒總是在吵架,偶爾沒交功課被老師打以外,整體還算平安。

等到上國中,這個長得像混血兒,確實很可愛的寶貝已經吃到90公斤了,但還不到170公分。超重的一個原因是他自小很愛吃,也很會吃,即使塞得滿嘴食物,雙手也都拿著吃的東西,還要東張西望看哪有好吃的。即使吃到吐了出來,沒關係,嘴巴用手背擦擦繼續吃(因為手上還有食物,只有手背能用)。

不過寶貝的媽也是很厲害,無視他巨大的身材,一天照樣餵5- 早餐、中餐、下午茶、晚餐,還要加一個宵夜,就怕他的寶貝被餓到。這幾年爸爸心裡面一直有一個念頭「天啊!一輩子從來都不曾想過,我竟然要養出一個100公斤的小孩。」還好國中畢業時97公斤,雖然只短少了3公斤,但是兩位數跟三位數的心裡感受差了很多。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想想你身邊是不是有這樣的人?他在你還不相信自己時,就百分之百信任你。他們慷慨地付出、給予,不要求回報。對許多人來說,生命中第一個這樣的人,就是自己的父母。如果說,成功真的含有很大的運氣成分,那麼成功孩子生下來的第一份幸運,便是擁有給他們10樣東西的父母。

一、給予孩子應得的讚美

要稱讚傑出的人很簡單,但要稱讚經常吵鬧、惹麻煩的孩子卻不容易。很多父母會想,孩子只要乖就好。如果你也是這麼想,請更努力找出孩子值得稱讚的地方。短短幾句稱讚,特別是公開表揚,都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刺激效果,激發、幫助他們實現真正的潛能。

二、展現超凡的耐心

展現耐心,會讓對方知道你是真的在乎。耐心地對待孩子,就是用一種非凡的方式表達你的關愛。

三、很快原諒孩子

當孩子犯錯,大人們很容易會一直從犯下那個錯誤的觀點出發看待孩子。但是,一個錯誤或一個缺點,只是人的一小部分而已。你不該從單次錯誤評斷孩子或任何人,因為,這可能會永遠影響你對他的觀感。

四、給他們足夠的注意力,但同時尊重隱私

在社群網站時代,許多人愛po文、愛分享、愛按讚,很多人因此覺得自己有權利多知道一點、多窺探一點。但父母要知道,「隱私」是給孩子最棒的禮物,不多問、不窺探,但同時告訴他們,你永遠歡迎他們在需要時,找你商量。成功孩子的爸媽尊重孩子的隱私,甚至幫助孩子守護隱私。

五、丟出「我需要幫助」

成功孩子的爸媽會向小孩尋求協助,這展現你尊重孩子的經驗、能力和觀點。你的要求,某種程度上讓孩子覺得自己獲得信任,而且有價值。孩子被要求幫忙時,自尊和自我價值感會提升,他們會知道:我讓其他人的生活,有那麼一點點的不一樣。

六、給予正確的機會

在就業市場裡,每一個工作都有機會創造更大的價值,每一個人也都有潛力完成更偉大的事。而孩子也是一樣的。花點時間幫助他們發展未來可能派上用場的技能,投入時間幫助他們找出和掌握契機。幫助你的孩子朝理想邁進,有時候夢想的門偌大又繁重,你得幫忙推一把。或是,你可以告訴他們,怎麼憑自己的力量,推開那扇門。

七、給他們自由以及責任

當爸媽的人,設定規則和原則,偶爾說出你的期望。除此之外,孩子的自我滿足相當大程度仰賴自主與獨立。因此父母設定了大方向後,請讓孩子自己負責並自我創造,請讓他們變成「當權者」,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,而不是只照著父母吩咐的做。不要總是告訴孩子「你應該……」,而是要讓他們說出「我想要……」。

八、有時候你要使出一點點強制手段

沒有完美的人,有時候孩子會沈溺一些壞習慣、迷失在自己的盲點裡,這時候他會需要一點外部的建設性意見,甚至需要有人強硬地點醒他。大人們一定也聽過一些「不中聽、難以消化」的批評話,但事過境遷後,必須承認當時的「難聽話」讓你變成更好的自己。如果你的孩子迷失了,你需要當那個說難聽話的人。

九、給孩子尊嚴

孩子有時候會把事情搞砸,有時候甚至難以收拾。不管他們做了什麼,賞巴掌、諷刺、潑冷水、翻白眼都是家長們可能有的最糟糕反應,因為這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。就算在最糟糕的情況下,盡可能保護孩子的尊嚴。管教孩子是家長責無旁貸的工作,但絕不是用羞辱、傷害自尊的方式。

十、給他們使命感

使命感讓不同的人,形成一個團隊。給你的孩子使命感,讓他們理解為什麼他們應該在乎特定的事。告訴他們事情背後的意義,讓他們知道自己努力的目標,也真正理解他們守護的價值。

 

資料來源:親子天下雜誌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熟人的陪伴能讓內向孩子放心,但上場挑戰自己時未必需要人陪,敏感的他們會擔心讓人失望而更焦慮。

 

undefined

人們各類的鼓勵與分享,對內向孩子來說都是成功的暗示,造成孩子焦慮。圖片提供/shutterstock

今年初我為小學四到六年級學生籌組一個讀書會,裡面的孩子個個是小書蟲,跨校的團體裡有滔滔不絕的活潑孩子,也有安靜謹慎的內向孩子。

這個讀書會最大的特色就是「家長止步」:不能旁聽、不能加入討論,我也不向家長說三道四。總之我想創造一個學校之外的空間,可以讓孩子暫時跳出學校同儕的關係、爸媽關心的視線,然後碰到一群同樣愛看書(在學校也可能一樣被視為怪咖)的小孩。

每兩個月我們會舉辦一次「說書會」,邀請孩子們針對某個主題分享自己喜歡的書,說書會也是唯一對外開放其他孩子旁聽的活動。

第一次說書會前大夥兒都有點焦慮,畢竟喜歡看書和「說書」是兩碼子事,特別是那幾位內向孩子臉上明顯不安。為了讓說書會順利進行,我請大家前一堂課互相演練;外向孩子們嘴巴雖快但不一定抓得到重點,內向孩子們各說了幾句就沒法繼續,那堂課氣氛特別低迷。

這是意料之中的事,我拿出事先備好的方法讓大家互相幫忙動腦,最後請大家回去各自準備,一如往常的結束,沒有對誰擔心叮嚀、也沒有特別鼓勵誰。

但有趣的事發生了,有位外向孩子是哥哥,媽媽想邀弟弟參加說書會,不料當場被哥哥一口拒絕;另一位內向姊姊,媽媽同樣想幫妹妹報名,姊姊當下沒有表示意見,我卻感到十分遲疑。

「請問有特別問過姊姊,她願意讓妹妹來參加嗎?」儘管知道這種問題有點直接不太禮貌,我還是鼓起勇氣問了家長。

文章標籤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160401081234441_0001.JPG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160401081234441_0001.JPG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念書像刷牙一樣是習慣的養成

想要孩子每天都能夠念書的訣竅,就是要養成習慣。沒有孩子會覺得每天刷牙是件痛苦的事,所以,只要讓孩子把念書當刷牙般養成習慣就好了。

訣竅就在於,不要限制孩子必須在特定時間內念書。很多人經常會對孩子說「晚上八點就要開始念書喔」,但卻很少人會強制孩子「晚上八點就要去刷牙喔」。大部分人的生活作息,應該是「吃完飯後,休息一下再去洗澡,睡前再去刷牙」。

早上的時間也是這樣,早上起床後到上學的這段時間,你是怎麼分配時間的。大部分的人是不是都起床、刷牙、換衣服、吃早餐,最後整理一下服裝儀容就去上學了呢。這個流程是很順暢的,相信沒有人還會在這個時候傷腦筋去想,「下一步要做什麼」或「幾點要開始整理一下服裝儀容」吧。

所以說,如果家長可以把念書的動作,放進孩子下課回家或吃完飯這段時間內,讓他們的生理時鐘習慣這個流程,那麼,只要時間一到,孩子就會自己自動自發地到書桌前報到。

孩子還是低年級生的話,剛開始,媽媽可以在孩子下課回家後,簡單地跟他打聲招呼,詢問他今天學校有沒有什麼好玩的事後,就請他到書桌或餐桌前坐下,並開始念書,儘量讓這個流程持續一周以上。

孩子上了高年級後,媽媽可能會因工作的關係,無法很早就回家,或孩子下課後必須去補習或學才藝,這個時候,就可以活用吃完晚餐後的這段時間,讓孩子念書。比方說,家長可以在孩子吃完晚餐,幫忙整理完桌面後,請他們到餐桌前坐下,並一直念書念到去洗澡為止,讓他們習慣這樣的生活作息。

不需限制孩子在特定時間內念書,而將念書的動作,放進生活作息的某一個步驟中的做法,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媽媽的壓力比較不會太大。因為,媽媽每天要忙的家務很多,限制孩子在幾點到幾點之間要念書,無疑地也是限制自己必須在那段時間內一定要陪孩子念書。這樣硬性規定的做法,不僅媽媽會覺得壓力很大,而且有沒有辦法每天都做到也是個問題。

其實,媽媽只要多費點心引導孩子,他們總有一天會自己養成念書習慣的。媽媽們千萬別太心急,也不必擔心剛開始設定的目標是不是太低,重點在於,要讓孩子有目標達成的成就感,讓他知道媽媽也陪著自己在努力就可以了。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沒問題!」這句話是讓孩子快速成長的魔法用語

「沒問題!」

「激勵話語」有很多,如果媽媽能將其中這一句「沒問題!」時常掛在嘴邊的話,小孩未來發展的可能性,將出現極大的不同。

「沒問題!」絕對不是一句用來敷衍他人的場面話。小學六年級的藤原雅美同學,因為爸爸工作的關係,長年住在中國,最近才回國就讀,是一個回答「是!」的時候很有活力、臉上堆滿笑意的女孩。

雅美同學做任何事情都很拚命。在補習班上課時,舉手投足更是充滿活力朝氣,可是,這麼可愛的雅美,有一天居然哭著對我說:「老師,我的作文老是寫不好,怎麼辦?」當時,雅美的媽媽就在一旁,她知道自己的女兒很用功,所以,很自然地對她說「沒問題!」在媽媽不斷重複地鼓勵並安撫雅美,並告訴她「沒問題,妳的作文一定會越寫越好的!」這樣的情況下,雅美終於破涕為笑,點點頭對媽媽說:「媽媽妳說的對,我那麼用功應該是沒問題的。」後來,雅美就開始自動自發地練習寫作文,也真的越寫越好。

所以說,只要能夠讓孩子知道媽媽對他有信心,孩子就會變得更積極努力,成績自然會跟著進步。相反地,如果媽媽經常質疑孩子的能力,也會讓孩子們對自己失去信心,越來越不相信自己是有潛力的。

補習班的家長當中,有位媽媽會以擁抱等肌膚接觸,來代替「沒問題!」這句話。小學六年級的宮里優美同學,家裡有個弟弟,她知道媽媽經常要費心照顧弟弟,所以不敢隨便跟媽媽撒嬌。媽媽也發現,優美不管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情,或是念書時碰到瓶頸,都無法敞開心胸對媽媽表達自己的情緒。因此,媽媽就對優美說:「過來,讓媽媽抱抱!」等優美過來之後,再抱一抱優美。

據說,從那次之後,只要優美碰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,就會直接告訴媽媽:「我要抱抱!」而媽媽也透過擁抱的動作,來表達她對孩子的理解與關懷。孩子接收到媽媽的心意,將會更有安全感,對媽媽也會更加信任,也就能夠比較靜下心來繼續念書。

有很多親子,在孩子上了高年級之後,彼此之間就因為害羞而不敢有肌膚上的接觸。但是,透過擁抱所傳遞出的愛,卻是很美妙的,它的安撫效果絕對不亞於「沒問題」這句話。

媽媽在教育孩子時,要常常告訴他「沒問題!」那麼,當他在面臨困難的狀況時,也就能反射性地對自己說出「沒問題!」這樣的話來鼓勵自己更堅強。

這是讓孩子以自己的力量來完成夢想時,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。所以,請各位一定要更積極地使用「沒問題」這句話。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讚美要有方法

張太太出了10題數學給七年級的兒子,兒子10題都做對了,她誇張地讚美著:「哇!怎麼那麼厲害?簡直就是數學天才嘛!」看到兒子得意的笑容,她又出了10題,但沒有想到,兒子只看了一眼,就用力地把題目往前一推,大聲地說:「我不要寫!」

 怎麼會這樣?從小到大,兒子從來沒有跟她大聲說過話,更不要說這種情緒化的動作,特別是發生在剛剛被讚美過後。難道孩子有好的表現時,不應該被讚美嗎?可是,很多學者專家不是一再地建議要讚美孩子?還是說,她的讚美出了問題?

 她想到自己的一些生活經驗,當她讚美別人:「你今天好漂亮喔!」雖然,被讚美的人都會很高興,但有的時候,有些人會補上一句:「那,我平常就不漂亮喔?」有一次,一位朋友跟她說:「你今天的打扮,以粉紅色為主搭配一點淺灰色,很柔美又很亮眼。」她記得那一次她心裡想的是:自己的審美觀還滿不錯的。

 看來,兒子被讚美之後竟然拒絕再做任何題目,實在是因為她不但沒有把值得肯定的具體事實描述出來,更是用了一種空洞的、抽象的、主觀又任意的詞語、對人做了評價:兒子非常清楚只要再做幾題,那個「數學天才」的假象就會被拆穿。

 隔天,張太太又出了10題解方程式的題目,巧的是,兒子又都算對了。她用心地看出每一題的解題關鍵,然後,一一地說給兒子聽,譬如,有一題她說的是:「你會先把兩邊都乘以2、移項,再算出X是多少,很厲害。」

 就在她10題都讚美完,打算見好就收時,卻聽到兒子說:「妳再出10題!我覺得我對數學很有興趣。」

看見天使,要能真的看見「天使」到底是在哪兒。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創造親子快樂分享的時光

「分享」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思索的經驗,因為在親子分享中,許多生命的連結、情感的澄清及知識、資訊的交流,都充分地達成,讓許多家庭中必然會面臨的所謂青少年問題,都已經煙消雲散、消弭大半。所以把握和孩子分享、對話的機會,甚至在家裡創造出例行、定期的分享機制與文化,讓親子都享受分享、都喜歡分享,並且快樂地分享。

需要父母誘導和示好

一、分享是自小和孩子一起養成的習慣

如何誘導孩子分享的意願呢?「分享」是一種行為模式,所以必須有一段養成、陶冶的過程。當孩子小的時候,語言、認知能力有限,加上情感表達比較「弱勢」,如果父母太過於急切、權威,總是要孩子立即按父母心意來回答,孩子很可能會因為害怕、驚恐或不知如何回答,以致支支吾吾;一旦遭到斥責,更可能以沈默保護自己,導致更多的責罵怒吼,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,逼使孩子更加沈默,雖然孩子長大了,畢竟互動模式已經養成,最後終究戕傷了親子溝通、分享之道,這是非常不值得的。

二、先表示「愛」,就能有分享的好土壤

每個人總有自己的情緒週期,因此心情難免有起伏,所以分享若要開花結果,一定要先有沃土,那就是「要先表達愛」。透過愛的表達,親子之間會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愛的、被接納的,孩子會覺得父母是願意支持我的,父母也會覺得孩子是貼心的,雙方自然容易進入分享的氣氛中,而形成善性循環,就會往無所不談、傾心吐意的互動模式發展。

我每次和孩子接觸,第一件事就是問他們好不好?今天在學校開心嗎?有什麼趣聞或「大事件」嗎?孩子也常回問我「爸,你在哪裡?」、「爸,你要早點回來喔!」濃蜜溫馨的親情洋溢其中,即便話語中仍有出於父母口中的「教導」之詞,與孩子青少年階段必然的「自以為」並稍帶點「代溝」的用語,但親子間的分享卻是流暢無礙,一步步建立起美好的心靈橋樑。

父母主動與把握機會

三、父母要主動營造分享的環境與時空條件

許多「傳統」的父母,因著上一代遺傳下來的經驗,總會在孩子面前「端」著一個架子,使孩子感到壓力,孩子自然躲得遠遠的,所以親子間互動少,「分享」也就成為難以達成的美夢。

其實大人應當發揮「帶動」的力量,因為大人有權、有錢,如果父母想明白了,只要稍微用點心,是很能夠經營出美好的親子關係的。記得當孩子幼小時,我就決心經營親子間甜蜜的分享氛圍,於是開始主動「親近」孩子,例如我會盡可能去接孩子放學,然後和他們去校園走走、吃吃事先預備的點心,在跑跳活動間,和孩子開始對話、分享,試著扮演一個引導者、傾聽者,以及最好的朋友,然後你會發現孩子們也逐漸喜歡這種感覺,因為他們一看見你來,會又蹦又跳、興奮的很,然後大手牽小手,在時間的流逝中,親子間分享的儀式與習慣也一點一滴地養成,這將是親子間最好的祝福,因為這會延續一生之久,並且延續到下一代,世代傳襲。

之後孩子大了,我發現其實規則是一樣的,只是內容稍微改變,國小時我開始帶他們打籃球與畫畫,兒子喜歡籃球、女兒喜歡唱歌,藉著聊聊有興趣的事,我發覺親子間可以分享的事真是不勝枚舉。所以只要用點心、加上保有「赤子之心」,自然和孩子間的分享會水到渠成,並且讓自己也樂在其中。

四、每次的分享都是為了下一次的分享

許多人一定會發現,一旦分享有點疙瘩,下一次分享起來就會備覺彆扭與隔閡,因為每次分享都是一個機會,但也是一個危機,所以一定要「放心思」進去,有些父母比較粗心,總是率性而為,以致任意破壞親子和諧,不放在心上。但多日之寒,也會使冰凍三尺,一定要重視每次的分享,別耍權威、也別跟著感覺走,反倒要用細心、耐性及智慧來經營親子的分享,透過每次的凝聚帶出下次更合一的關係。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全篇文章請由此進來欣賞:http://picasaweb.google.com.tw/aplusapple/oLhIOB#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當錢的主人

駕馭欲望馬車 別急著吃棉花糖

一位國中生向班上同學炫耀他價值七萬元的手表,但同學不領情,反嗆他:「我這支表只有五百元,但是功能比你的好。」到這所國中推廣「理財素養」的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陳琬惠見狀,心下一陣暗喜:「剛剛真的沒白講了。」

價錢與價值差別

在消費至上時代,要擺脫物欲糾纏,當錢的主人,大人得教小孩看清「價錢」與「價值」的差別;「炫耀」、「同儕壓力」不該是消費的動機。

「太多人談『理財』,卻窄化成『投資』;重要的該是教孩子管理欲望,懂得如何延遲享受、控管風險」,陳琬惠說,要過「財務自由」的生活,「錢滾錢的投資,該是最後一環。」

欲望失控成卡奴

有線電視眾多頻道裡,教人買股票、購物的頻道占了大半,不斷刺激人的欲望;財經雜誌鼓吹「一億人生」、「三千萬才能退休」,金錢成了唯一衡量人生成就與構築安全感的元素。現實卻是,大半的人當不了郭台銘、成不了名媛,卻淪為「卡奴」。

學習「當錢的主人」,是現代人非常欠缺的一門人生功課,許多年輕孩子還未準備好,問題就已橫在眼前。高中生一個月上萬元的手機話費,有家人幫忙付掉;清寒學子一踏出校門就面對助學貸款還錢的難題。

檢視現行的國小到國中的教科書,談及「理財」的內容極少,某版本的內容卻讓陳琬惠倒抽一口氣,教科書上寫著「理財應詢問專人」,下頭配張「理專(理財專員)」的照片;但是「理財該是自己做功課,聽信理專或電視上的『老師』,風險太大」。

猶太人八歲存錢

理財作家夏韻芬曾撰文分享猶太人怎麼教孩子理財:送股票給剛滿周歲的小孩;三歲時教孩子辨認硬幣和紙鈔;五歲讓他們知道錢如何賺來的;七歲得看懂商品價格,教他「錢能換物」的觀念;八歲教他們儲蓄;十一歲到十二歲,則要能看穿電視廣告的假象,並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畫,懂得正確使用銀行的術語。

「為什麼廿年前,沒人教我人生理財課?」作家陳安儀感嘆,她大學時代就很會賺錢,別人兼家教一小時的鐘點費三、五百元,她去補習班教作文的薪水一個月有兩萬多,媽媽還給她房租費、零用錢,但她「一毛錢也沒存下來,全買東買西,花光了。」

陳安儀算算,如果她從大一就懂得每個月存五千元、買基金,大學畢業不但拿到文憑,人生的「第一桶金」也早該到手了。

陳安儀說,年輕孩子不會明白,人到四十,那種「不知還可以賺多久」的危機感。家累、責任,都讓她感慨沒有早早學會「當錢的主人」這一課。

零用錢學會理財

許多理財專家建議,零用錢是讓孩子學習支配金錢及管理欲望的第一課。父母可讓孩子記帳、自主決定花多少、存多少,學到儲蓄及財務規畫,更能學到延遲享受。研究證明,「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」較易成功,而一拿到棉花糖就吃掉的人,可能會累積債務。

但是,不少父母給太多零用錢了,「有小學生一星期有一千元零用錢,全部花光光」,書包裡全是CD及遊戲機。陳琬惠認為,國中生一周零用錢五六百元就夠了;小學生手上有一千元,是「太超過了」;多到超過需要,就不懂得珍惜。

教孩子看穿廣告

看穿廣告的意圖、不接受促銷宣傳的洗腦,是年輕人對抗旺盛消費欲的金鐘罩。此外,「記帳可以檢視消費行為。」財智協會發現,切實記帳的大學生每個月的消費額會有效遞減。

隨著年紀及收入漸長,投資之前須有「風險規劃」,為自己及家人存一筆「緊急預備金」;再認識各種投資工具,為人生目標如結婚、出國、買屋,選擇不同理財途徑。

如同日本暢銷漫畫「貧窮貴公子」說的,主角山田太郎的「家訓」第一條是「千萬不要借錢,因為還不起」;更重要的是「不要借錢去消費」、更「不要借錢去投資」。

胡亂投資成黑洞

理財作家何宗懿建議,如果沒先學到「財務管理」的基本功,就貿然投資,拿本應交學費或有其他用途的「死錢」作投資,一旦失利被套牢,就得另尋方法填坑,結果財務黑洞就越來越大。

財務自由備忘錄

「當錢的主人」,你必須:能養活自己、能養活家人、能讓財務不失控。

先理債再理財、行有餘力才談投資;不做好高鶩遠的發財夢,別追著錢跑。

 家庭理財教育

經驗加值:父母可以討論自己管理財務的成功、失敗經驗,提供孩子借鏡。

讓孩子理解「選擇的有限性」:買了這個,就不能買那個。

練習記帳:孩子也有自己的收支簿,共同討論。

父母給錢要有方法:有限度、有計畫的給錢,不讓孩子覺得理所當然。

重拾儲蓄美德。

沒有白吃的午餐:例如讓孩子用勞務賺取零用錢,或使用者付費,嘗試讓孩子負擔部分家用。

 個人財務管理

落實財務控管:做好個人財務報表,弄清自己的所有資產與負債,以及收入、支出的現金流向。

擬定個人預算:實用的老話:量入為出。

延遲享樂:「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」可以獲得成功,而一拿到棉花糖就馬上吃掉的人,可能不斷累積債務。

嚴格分配比例:不論資金用來投資或支付貸款,都必須恪守在所得的三分之一。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永續學習能力

5小時:23分鐘 張忠謀與你的差別
去年成功大學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,成大校友、作家龍應台告訴台下學弟妹:廿餘年寒窗結束,不是學習的終結,而是「站在制度性學習的終點,自主性學習的起點」。

強烈動機與紀律

在知識經濟的時代,如何自主學習、讓知識再生,已是現代人面對競爭、不被淘汰的重要技能。當求知路上不再有教室、沒有課表、沒有考試、不須再拚文憑的時候,更讓人體驗求知的美好滋味;這需要強烈的動機與紀律。

六十一歲的木雕家吳榮賜,幾年前曾是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出名的「阿伯學生」,「同學都笑我,年紀一大把,念完出去已經『無效』了。」

吳榮賜說自己「半世人不識字」,木雕作品常出國展覽,他感受到自己的不足。「英國劍橋大學的校長『辦桌』請我,我連開口跟他說聲謝謝都沒辦法,實在真『見笑』。」吳榮賜決定發憤讀書。

創意幽默多讀書

出了校門之後,閱讀與網路是接觸新知的重要管道。

前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說,他對年輕人唯一的忠告是:多讀書,所有新時代所需要的創意、領導能力、品格、幽默感,都在書裡了。

認知學者洪蘭也指出,現代腦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閱讀可使大腦神經連結綿密,迴路活化得深,一個迴路運動電位的流動容易激發另一個神經迴路,變成「靈光一閃」,想出新點子,或是「舉一反三」,能增加創造力。在講求創新的現代社會,這是一項重要的助力。

但是,「過多的紙筆考試,打壞了學生找書來看的好胃口。」洪蘭說。

平凡與拔尖差別

一項調查指出,就算八成的台灣人都認為讀書很重要,卻有四百五十萬台灣人不看書,每周讀書的時間只剩二點七二小時,平均每天只花廿三分鐘看書。

被年輕人視為偶像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,他每天花五小時讀書。對照前述調查,「五小時」和「廿三分鐘」,或許就是平凡者與創業家的差別。

張忠謀主張:要有計畫、有系統、有紀律地讀。劉炯朗也說,讀書要有計畫,有計畫才有效率;以自身經驗為例,比如他要學習新的基因新知,先弄清楚什麼是DNA,再明白幹細胞,然後理解科技與倫理間的關係,再研究相關法令。

進入網路時代,「閱讀」活動的媒介不再只是紙本書,網路更是資訊浩海。只可惜,網路常被汙名化,只因大部分人拿網路當殺時間的玩具,或是交網友的聯誼所,忽略了網路更是自我教育的利器。

18分鐘心靈滋養

創設網路創意網站「大小創意齋」的知名建築師姚仁祿,早早擁抱網路帶來的知識衝擊。點開筆記型電腦,他擷取靈光啟發的網站包括TED.com,其中收錄數百位名人的演講,「世界上一流的腦袋,用十八分鐘講解最厲害的見解」。

姚仁祿說,不論來者是諾貝爾獎得主、總統,一樣十八分鐘見真章;不用出國、不用付費,在自己螢幕上就能透過演講實錄,向這些偉大心靈汲取養分,錯過豈不可惜?

出版人郝明義在著作「越讀者」中,以「第三類文盲」形容那些「不知如何利用『網路』與『書』享用閱讀所帶來的樂趣與機會」的人;他與讀者共勉:「千萬不要以為識字、上網,讀過大學就沒事了」,當人類文明愈高,我們更該在意自己閱讀的,是人類智慧菁華,或者糟粕。

資訊不代表知識

文化評論家南方朔直言「資訊並不代表知識」。他認為,網路上有許多片面的知識,甚至垃圾資訊,一天花好幾小時在網路上的大有人在,但可能「只是裝了一腦袋垃圾」。

南方朔指出,網路媒介當道,朝生暮死的知識太多了,「我們更需要有系統的、恆定的知識價值觀」,因為那是穩住人生核心價值的基本功。

學習精進術

多讀書:

從小可以培養: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接觸書本、陪伴孩子讀書,並且和孩子討論、分享想法,訓練他們思考和表達的能力。

養成閱讀習慣:讓孩子選擇愛讀的書,廣泛閱讀受益無窮。

多思考:

讀書筆記與評論:閱讀之後寫下讀書筆記或評論,無論認同或批判,都有助於反芻書中義理,並進一步獨立思考、與作者對話。

內觀的能力:閱讀或安靜冥想,都是一種往內思考的內觀能力,有助於保持心性的澄明。

涉獵既深且廣:

知識的深度:有計畫、有效率、有系統的學習,循序漸進打好知識的蹲馬步工夫。

知識的廣度:看起來有用、沒有用的都要學習,像海綿般廣泛吸收,有一天就會發現,無用之為大用的奧秘。

永續學習的能力:

可以帶來知識再生的力量,讓我們的一生保持源源不絕的學習動力。起碼包括:基本知識與經典文獻的涉獵、養成閱讀與思考的習慣、凡事好奇的心、懂得吸收前人的智慧、能向內觀照的安靜、以知識和智慧作出人生的決策。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親密關係

大人不准愛與性 只能錯中學?

在一場性別教育的演講中,一個國中生舉手贊成「國中生可以談戀愛」,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問:「你可以負責任嗎?」國中生對「負責任」的說法是:「如果和她有小孩,我會承認是孩子的爸爸。」陳皎再問:「你養得起孩子嗎?」國中生頓時語塞。

不讓你追 就該被殺千刀?

「難道拒絕一個人的追求,就應該被砍一百七十六刀嗎?」一封網路流傳的控訴信,是多年前一起情殺案的被害家屬心情。只因拒絕追求,女孩被小開開賓士車撞倒,再亂刀狂砍斃命。發狂的情節和今年的割喉毀容情殺案件,一樣令人驚心。

曾幾何時,談戀愛的風險大增,除了「分手」可能成了致命危機之外,不時出現的「少女廁所產子」新聞,讓大人驚覺:對於愛情、對於性,即使大人不准許、不討論,年輕孩子早就在「做中學」。

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觀察,青春交友、戀愛是青少年重大的情緒波動來源,從猜測「她喜歡我嗎?」「如何告白」到交往、相處與分手,課本上沒有步驟說明,學校頂多把兩性關係當營養學分,很多家長更不知從何教起。

學習愛情 只能看偶像劇?

兩性議題作家陳安儀說,從小學到大學,很少人上過交友婚姻戀愛課程,這很可怕,「在人生重要的大事上,我們竟然都是在錯誤中學習。」

陳安儀說:「我們對怎麼談戀愛這件事,都是從瓊瑤、羅曼史小說、偶像劇裡學來的,一點都不真實。」

兩性相處 瑞典小學就教

婦運團體一向推崇瑞典的兩性教育。瑞典政府認為,教導孩子性與親密關係是老師的責任,早在半世紀前,瑞典中小學全面實施性教育,教導孩子性與親密關係,並陸續出版《性教育教師手冊》給學校教師參考使用,台灣已有中譯本。

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柯慧貞的親友常問她:「我兒子才念國中,最近交了女朋友,怎麼辦?」好奇又焦急的家長逼問兒子,卻一無所獲,女學生懷孕也不敢告訴大人,為什麼孩子不讓父母成為情愛問題的避風港?

我懷孕了 我敢跟爸媽講

柯慧貞認為,如果父母能放下威權,改扮輔導員,提供資訊讓她或他知道戀愛、懷孕後要面對的問題和責任,最後由孩子自行決定,就不致讓孩子孤立無援。

父母不能幫孩子過日子,但可以教他們該珍惜什麼。

陳皎眉也常見父母限制孩子交往對象,說是為孩子好,但什麼才是好?「只要孩子認為彼此真心相待,可共創幸福家庭,父母觀察對方也善良、有上進心,就要信任孩子的判斷力。」她說。

失戀經驗 願跟孩子分享

「分享也是教育。」吳健豪說,父母親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交友經驗,即使是失戀、離婚都是好故事,「孩子會知道,交友、經營婚姻沒有成功和失敗這回事,而是兩人的磨合程度。」

所以,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彭懷真鼓勵大學生談戀愛,因為談了戀愛,「你懂得分享、關懷和負責。」走過愛情之後,會重新探索和認識自己,而且看清楚:不必把自己寄託在另一個人身上。

「我男友一天打二、三十通電話問我在哪裡、在做什麼。我快窒息了!」吳健豪發現,太黏情人的人常有心理壓力,導致異常行為模式,且壓力往往來自原生家庭,像在手足間被冷落,或失去至親,因此沒安全感。「談戀愛正好找出壓力點。」

他提分手 我學危機處理

情侶分手常教人痛徹心扉,但精神科醫師王浩威鼓勵年輕人應該多談戀愛、多練習分手,「這過程讓你學到如何跟別人相處,知道哪種人適合自己。」

陳皎眉也要年輕人切記:「你有追求幸福的權利,別人也有拒絕的權利。」

今年七月發生的割喉情殺案,情侶相戀同居三年,一提分手,男友竟成「愛情恐怖分子」。中央警大教務長黃富源說,談分手是「人際危機處理課程」,「修得好一起成長,修不好可能一起毀滅。」所以,感情這門課能不好好修嗎?

他是不是恐怖情人

不尊重我:對生活、行動自由、財產,甚至性自主權的不尊重,都要提高警覺。

挑剔、吹毛求疵:愛得濃烈,情人眼裡出西施,青春痘可以看成酒窩。當愛人開始對芝麻小事找麻煩時,就要小心。

對小事暴怒:情緒反應不符合比例原則,例如只是牙膏多擠了點,卻被斥責浪費、揮霍等。

怎麼修好戀愛課

知道愛人與被愛是學習認識對方和自己的過程,不以成敗論英雄。

父母在生活中分享戀愛經驗、相處之道,讓孩子有學習對象。

與其禁止孩子談戀愛,不如開誠布公談論親密與性。

當孩子的情感後盾,即使情場失利,也有家人支持,不致對人生絕望。

國中到大學可開設交友、戀愛、婚姻課程,討論人際互動與兩性交往議題。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學跟挫折做朋友

公園裡,媽媽帶學齡前的兒子散步,兒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吃蘋果,吵著「我要吃那個!」媽媽真的上前跟別的小孩的家長要了一顆蘋果給兒子。

面對不如意 高難度功課

看到這一幕,政治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陳皎眉很驚訝,腦海裡立刻浮現役男在地上打滾、哭喊「這不是肯德基」的電視廣告。她說,這位媽媽雖然為了滿足孩子的欲望,幫孩子要到蘋果,卻失去機會讓孩子了解:人生的現實是「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」的。

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如何面對這些「八九」,愈成高難度的人生功課。近年,年輕學子為了細微原因(考不好、口角、失戀、長青春痘)輕生的新聞,常讓社會驚嘆、讓家長心碎;結論不脫「挫折容忍力太弱」的「草莓族」責備論。但是,「草莓」又是誰培育出來的?

在台北市知名「貴族」學校任教的陳老師努力安撫班上午休時間吵鬧的學生,隔天家長來「溝通」:「不要強迫我的小孩做他不喜歡做的事,這樣會壓抑他的成長和學習。」

孩子太順遂 家長有責任

老師有一次勸學生吃掉營養午餐裡的紅蘿蔔,家長一樣要求老師別強迫小孩。「現在的家長實在太順著小孩了。」她無奈地說。

陳皎眉認為,有些年輕人缺乏挫折忍受力,其實跟父母過度呵護有關,事事順著孩子,「太順心的環境,孩子就學不到社會規範,也學不到如何處理挫折。」但人生原本就不完美。

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,父母的呵護大傘也伸張到校園,讓老師的管教動輒得咎,「老師反而要討好學生,讓孩子更自以為是」。

日本社會稱這類過度伸張權利的家長為「怪物父母」、「暴走父母」;學校演話劇,只有許多「白雪公主」,沒有「七矮人」,因為家長都求自己的孩子非演「白雪公主」不可。

沒遇過挫折 怎學會處理

薛承泰說,現代的職場競爭更形激烈,一路成長順遂的孩子反挫的程度也更大;最近有社會新鮮人求職面試被淘汰,轉身就跳樓自殺。這樣的死,比鴻毛更輕。

「要把挫折當成常態,讓克服挫折的時間縮短,培養免疫力。」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,沒有遭遇過挫折,就學不會怎麼處理。

許多父母努力為孩子鋪設坦途,從小為孩子挑最貴、最好的學校,選最好的老師,並設法讓孩子得一些獎,進好大學;但出了社會,很多事是家長沒辦法操控的,孩子終究面對空前的挫折感。

王浩威奉勸父母,愛孩子就讓他多磨練,比如,「上大學的兒子要騎機車上課,父母就別用危險的理由不准」。

過度的讚美 自我不真實

有一派教養論建議父母要常稱讚孩子,但陳皎眉發現,「家長應用得太過頭,變成過度誇獎」,長久下來,孩子認識的是「不真實的自我」,只要表現不佳,挫折感和情緒起伏就很大。

「對孩子的讚賞,適度就好了」,陳皎眉說,父母讓孩子接納「有長處,也有缺點」的自我,才能面對真實世界。

王浩威觀察,媒體也影響部分年輕人的挫折忍受力。像「超級星光大道」等選秀節目,常見的賣點就是參賽者因失常而痛哭,努力打拚後終於敗部復活;製作單位塑造「挫折之後就是成功」的假象,歌頌成功,也用挫折來催淚,簡化了挫折的衝擊。

與失敗共存 成長維他命

有時,人就是得學著與失敗共存;結局不見得都會如人意。如果不懂得如何與挫折做朋友,可能引發骨牌效應,從此一蹶不振。

「正面思考是醫治挫折的良藥。」教育部訓委會主委柯慧貞說,焦慮症、憂鬱症患者面對挫折常難以招架,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正面思考能力。她建議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習慣,學習解決問題,讓挫折成為孩子成長的心靈維他命。

面對挫折備忘錄

父母要學習「讓孩子為自己負責」。比如:孩子賴床屢勸不聽,父母與其生氣,不如讓孩子面對上學遲到的後果。

讓孩子自己選擇,並承擔責任。選擇打電玩或是做功課,由孩子自己決定,並承擔後果。

重視「過程」而非以「結果」苛責。換個角度,許多不如意也沒那麼嚴重。

別當「怪物家長」,阻礙老師的適度教導。

鼓勵孩子參與課外活動,有機會當志工更好。

多看、多聽名人的失敗與挫折經驗,參考度比成功經驗高。

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的能力,相信任何事情有正面意義。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表達與應對

嗯,對呀口語表達太「可愛」

詩人李進文有天接到某知名高中的學生來電:「請問你是李進文嗎?」他心想:「應該在別人的名字後面加個『先生』或『老師』吧?」但還是答了「我是」。高中生問他:「聽說你詩寫得還不錯,我們想請你當評審。」聽到前半句,李進文楞了一下。

讀名校 未必懂禮貌

事後回想,詩人不禁笑了起來:「你來邀我當評審,沒讀過我的詩,也要有禮地裝一下嘛。」表達尊重,該有更好的措辭。但他也納悶:這麼好的學校教出來的孩子,怎麼連基本的應對禮貌也不懂呢?

「五年級」世代的李進文回想,在沒有手機、電子郵件的年代,他和同學邀文壇前輩到校演講,總是戒慎恐懼,「要先寫信,還要親自拜訪、確認」,麻煩中卻多了儒雅餘韻。「現在溝通方便了,語言禮節也省略了。」

在大學任教卅年的散文家廖玉蕙在課堂上總是鼓勵學生發言,去年開學第一堂課,她請一位學生說說對某文章的評析,但他訥訥不能言,不論她怎麼引導、鼓勵,同學推他、拱他,廖玉蕙形容,這學生「東扭西扭,半個小時過去,他就是說不出來。」

說話課 學校沒這堂

臨下課前,她跟學生約法三章:「下次上課,你第一個發言喔。」結果,沒下次,這名學生退選了。

會說話,能如實、得體地表達自己,在重視溝通、講究行銷的年代,已是重要競爭力;但是,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及教育體制裡,很少重視「說話」這一課。

在家,小孩子的美德是「有耳沒嘴(台語)」;在學校,盛行的「紙筆考試」壓抑了許多基本能力,包括起碼的口語表達、應對禮節。

學說服 這都要訓練

「我都跟朋友說,你們以前在玩的時候,我都在葡萄架下練演講呢。」花旗銀行個人消費金融總經理管國霖日前建議社會新鮮人,說和寫的能力是很多年輕人都缺乏的;「在現代只會做事是不夠的,還要會包裝,要能說服別人,這些都要訓練。」

美國不同機構的調查也顯示,企業對大學畢業生最不滿意之處,首推「極差的書寫及表達能力」。

廖玉蕙指出,外國教育方式是鼓勵學生充分地表達自我,說話、報告,是重要的訓練;中國大陸年輕人的伶俐口才,早給世人深刻印象。「跟對岸學生一比,台灣學生說起話來真是太『可愛』了。」

無厘頭 應對失準頭

她曾經規定,上台報告不能一直講「對啊,對啊」,也不能拿「然後」當發語詞。結果學生不斷笑場,少了這些口頭禪,話都說不順暢了。

經常在校園演講的學者洪蘭也感嘆,「我們太少訓練孩子培養正確表達自我的能力了」,她憂心,面對全球化、兩岸人才競爭,「我們可能輸的,就在這點:我們許多孩子說不出自己的想法,也相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。」

在影像媒介中成長的孩子,說話或許多了「無厘頭」式的隨興與創意,但應對的分寸卻失了準頭,他們還在尋找適切的語言表達自己。

宅孩子 難面對真實

教書卅年的廖玉蕙觀察,「這一代的學生比起卅年前,當然活潑多了,但是害羞、靦腆的學生仍占大多數」。她揣測,現代孩子對電腦飛快打字,真實情境中,話一出口,無法delete、也不能換個身分重來。

面對詢問,很多孩子成了「省話一哥」,只會答「還好啊」、「沒有啊」,這類「無可無不可」式的答話走天下。即使是求職,面談主管問「對某某工作有興趣嗎?」仍是:「還好。」專家建議,不如回答「我的專長是xx,但是任何領域我都願意試試看」。後者的說詞就漂亮多了。

太直率 得罪人不知

一位國立大學的教授說,研究助理常替他得罪人,對邀稿或演講邀約,助理會直統統地回答:「怎麼這麼晚才來約?」「都快下班了,你不能明天再說嗎?」不管對方是誰,就是「直率到底」。直到有人向教授抱怨,他才知情。

教授感嘆:應對進退得從頭教起,否則進了職場要吃大虧。但是他也懷疑:說話的措辭、應對的分寸,不是從小就該學到了嗎?

說話修鍊術

散文家廖玉蕙認為,懂得說話,這是現代人必學的一門科際整合的課,起碼包括:對環境的觀察、對人性的理解、專業知識、自信、足夠的語彙、邏輯清楚;還要用對方能懂的語言、能考量說了的後果。

多說

從小可以培養:父母可以讓小孩說一遍剛剛讀到的故事,或者每天把今天高興的事有頭有尾地描述,就是很好的練習。父母可以多反問:為什麼呢?練習思考與表達。

教室中練習:給孩子發言的機會,互相討論;不只是辯論、演講比賽的選手才必須學會表達。多聽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生活能力

別問媽襪在哪 「做自己主人

小餐館裡,小學三年級的男孩完全不動筷子,只盯著牆上電視看卡通;好不容易進廣告了,一旁穿著套裝的上班族媽媽趕快拿起湯匙送到男孩嘴邊:「寶貝,再吃一口,現在上廣告了。」

母子餵食圖 令人開眼界

一旁用餐的上班族李文敏看見這段「母子餵食圖」,不禁傻眼,霎時覺得前幾天同事高調誇獎自己小孩「才小六耶,就學會自己燒開水了」那種喜孜孜的表情,也就不算太誇張了。

許多描述現代小孩「生活失能」的故事,在親友間、報章、網路部落格都可以輕易發現。有母親抱怨,如果沒有把柳丁榨成汁,孩子絕不會動手拿切片的柳丁吃,「因為他不會」。

也有人記起,國中畢業旅行時,班上一位同學不會自己洗頭,因為他從小到國中,都是到美容院洗頭的。

有位讀者投書聯合報說,媽媽都很喜歡買壽司,因為餵起孩子來方便,尤其是孩子月考時,她可以邊餵,孩子還一邊溫書;外出吃麥當勞薯條,手摸到的地方都有細菌不准孩子吃,結果餐盤上都是薯條尾巴。

少子化浪潮 個個都是寶

對孩子呵護備至,捨不得孩子動手,於是教養出許多尊貴的小王子、小公主,這是「少子化」浪潮之下衍生出的副作用,孩子生得少,每個都是寶。

教授洪蘭說,她到某所小學演講,看到一個小孩子到音樂教室上完課,不會自己穿鞋子,就坐在那裡放聲大哭。他的老師說,他一直就是這樣,因為家裡有菲傭幫他;到了小三,竟然不會自己穿鞋。

洪蘭大為驚嘆。她說,據報導說某位王子連牙膏都是侍從幫忙擠在牙刷上的,她的學生說:「哇,真好命。」洪蘭說:「不是,那是廢物!你一個人沒有辦法存活,時時要有個人幫你打理,依賴別人,不是很可悲嗎?」

「只要念好書 其他別管」

「只要把書念好,其他的都不用管。」是不少台灣父母的心態,能為孩子代勞的,不少父母都體貼設想,只求能「代子弟服其勞」。

台南縣歸仁鄉紅瓦厝國小校長謝水乾描述,開學後的上下學時間,無論小學、國中或高中,學校附近就擠滿接送孩子的車輛,有的家長甚至還幫孩子背書包進教室;甚至,中午到教室餵孩子吃午飯。

學灑掃庭除 學解決問題

「這些照顧,是愛,還是剝奪?」謝水乾指出,現代許多父母太低估孩子的能力,什麼都捨不得孩子動手,結果是「茶來伸手,飯來張口」,無微不至的照顧剝奪了孩子學習、成長的機會。

一位國小老師說,整理教室、打掃校園是學校裡生活教育的一環,但有家長對她說:「別讓我小孩掃落葉、倒垃圾,天氣這麼熱,他會中暑。」

謝水乾說,灑掃庭除都是教育,做家事其實是「問題解決」的過程,必須思考步驟、輕重緩急、應對進退;「如果孩子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打理,未來要如何完成職場上的任務?」這是父母無法代勞的。

洗碗又拖地 比電玩省時

「洗個碗,拖一下地,只要一、二十分鐘,不會比孩子打電動、看電視更花時間。」謝水乾說,更何況「時間管理」是該學習的重要觀念。

謝水乾引用美國學者的研究,追蹤一組青少年至成人期發現,童年時參與家務多的人,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的可能性比不做家事的孩子多四倍,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。

他這篇標題為「做家事的孩子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」的文章,成了網路上的轉寄熱門。「工作機會」成了讓小孩做家事的有力動機。

建築師謝園說,廿年前她訓練兩個兒子煎煮炒炸、縫扣補丁,樣樣都來,她不想孩子長大後成了「生活白痴」;她希望「家裡沒有我,大小三個男的,一樣可以活得好好的。」萬一像魯濱遜漂流到荒島,至少能生火、煮食,還能縫衣補褲。

碗盤放哪裡 家人都要知

家裡碗盤擺放、藥品、襪子收哪裡,全家都要知道,抽屜外也貼了標示;在她家,不會有人高喊:「媽,我的手帕呢?」這類問題。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。現在兒子的女朋友讚嘆不已。

灑掃庭除都是學問

例子:小學一年級的小康負責出門倒垃圾,他可以學到什麼?

思考力:垃圾袋要怎麼綁,才會牢靠,不會沿路掉?

分析、判斷:要選哪條路走到垃圾車?甲路線:路上張家有條狗很凶猛;乙路線:路燈很暗;丙路線:比較遠,但路燈比較亮。

責任感:垃圾車還沒到,要放著就走,還是遵守「垃圾不落地」定,等到車子來了再丟?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同理心

土石流毀家園「教他們搬家啊」

這一代的年輕學子面對的世界是他們父母不曾面對的新面貌:少子化之下,孤獨長大,獨立面對全球化的競爭、工作品種不斷變換、物質欲望高漲;知識以光速傳送與增長、夢想空間無限延伸。

但他們準備好了嗎?

現代家庭提供孩子優渥的物質環境,學校教他們應付升學競爭,但還有更多重要的事,是課本沒教、安親班不上,更是考試考不出來的。

聯合報採訪專家學者,為讀者整理出下一世代該具備卻沒有學好的七門功課:

同理心

生活能力

表達與應對

挫折容忍力

感情功課

永續學習能力

當錢的主人

作家黃春明說起不久前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:

「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,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,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。我從廁所出來,車一轉彎,我撞到一個學生。

『你怎麼搞的?』他很不高興。

「反正你快死」 黃春明心痛

「我說:『對不起,車子搖晃得很厲害。』他看看我,說:『反正你快要死了。』我心裡好痛,回家說給太太聽,台灣的囝仔怎麼變這樣?我就算快死也不用你這樣講。」

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,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,台下學生大笑。李家同生氣了,斥責年輕學生:「我不是小丑,不是來愉悅大家;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,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。」

黃春明、李家同的心情,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:在優渥的生活中,在考試掛帥的競爭環境下,我們會不會養出了「沒有同理心」的下一代?

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,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:「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,不好吃,是給菲傭吃的。」洪蘭很吃驚,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,「你看,又甜又多汁啊。」

「為什麼不好吃的,是該菲傭吃的呢?」洪蘭感嘆,我們對弱勢者太不夠同理心了,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然,「大人教孩子對人有差別待遇,從小就學了看不起人」。

「我想印張名片,頭銜是:『晉惠帝培養專家』。我想,許多人都需要這張名片。」嘉義一位國小女老師投書聯合報這樣感嘆:我們總是給孩子最好的,卻不在乎他有沒有悲天憫人的觀念。

沒鞋的小妹 「再買就好啦」

女老師上課時放影片給學生觀看,片中小兄妹買不起鞋子,母親要臨盆了,小女孩得到對面山頭去叫產婆,光腳的她咬牙跑過尖石路面。

班上有個孩子看完的感想是:「再買一雙就好了,幹嘛那麼辛苦?」老師看著學生,「他腳上穿的是NIKE,用的是名牌,暑假去美國度假一個月,會有這樣的感想一點都不為過,他是真的不懂啊。」

女老師指出,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掙錢的人:「你不好好讀書,將來就像這樣辛苦工作賺錢,沒有前途!」言語中對階級歧視沒有自覺。

無數晉惠帝 在你我身邊

「所以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。也許很聰明,功課很好,但沒有同情心。」

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有類似的擔心。他曾在建中任教數理資優班,大部分孩子都體貼善良,但讓他擔心的是:那些M型社會右端、身處優渥的孩子,對另一端的苦難缺乏理解與同情。

有一年,土石流毀了部落小女孩的家,她原本每天走一小時山路去上學,但現在課本沒了,作業簿沒了,路也沒了。

有一頓沒一頓 富小孩不解

資優生「祖辰」在周記裡這樣評論:「誰叫他們住在那裡。他們可以搬家啊。」游森棚非常驚訝,建議學生要設身處地想一想,但祖辰回他:「我又不住山上。」

游森棚思考:祖辰家境富裕,一路順遂,「他這樣聰明幸運的小孩,一輩子都不須體會有一頓沒一頓的恐懼,也不可能體會拚命想卡住一個小小位置的辛苦」。

祖辰並不是個案。游森棚說,許多名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社會平均值,對他們來說,土石流女孩是另一個世界。

未來的菁英 了解世界嗎

游森棚憂慮,當這樣把優渥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長大,站上社會的決策位置,他們的決策與思考也摒除了他們所不了解的真實世界。「將來,會是什麼樣子?」他們可能為社會不同際遇的人設想嗎?

「如果沒有教會同理心,教育是失敗的。」游森棚說。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aplus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